行銷知識庫

台灣機械製造產業觀點分析

2023-02-24

台灣機械製造產業觀點分析

新冠疫情對全球造成了重大的衝擊,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於去年6月舉行的研討會中提及,2020年台灣機械設備製造業產值約新台幣8571.25億元,較2019年9575.32億元減少10.5%。但工研院也預估,2021年台灣機械設備製造業產值可年增6.1%,面對後疫情新常態,推動數位轉型將是提升機械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這篇產業觀點重點在分析新冠疫情對台灣機械產業造成的影響,以及後疫情時代需要關注的產業發展挑戰及趨勢。並根據目前機械製造業所處的環境,推論出台灣機械產業可發展的策略。  

全球主要機械產品應用產業概況

新冠疫情的爆發,造成全球各地供給端工廠停工以及供應鏈中斷,同時市場需求端的需求也減少,在雙邊市場都萎縮的情況下,全球主要機械產品生產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且由於機械製造業中,上游零件廠商的目標客戶為下游的工具機及相關設備產業為主。故我們可以從下游端,也就是全球主要機械產品應用的產業概況,來觀察新冠疫情對上游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 根據拓墣TRi 產業研究院的調查,2020年汽車市場銷售量下滑至7800萬輛,年衰退13.8%。
  • 而疫情導致全球航空客運市場需求銳減,而航班減少,也使用於客機維修的零組件需求減少。例如,美國波音公司 2020年第一季與第二季營收值,分別較2019年減少26%與25%。到7月底為止,有超過800架新機訂單被取消
  • 根據 Gartner 諮詢公司2020年的分析顯示,全球行動運算裝置(個人電腦、平板、手機)2020年銷售量約18.66億台,較2019年減少13.6%。

從機械製造業下游端的三個主要應用產業 – 汽車、航空以及 3C 裝置產業的發展來看,可得知疫情爆發後處於上游的製造商受到的衝擊不容小覷。  

台灣機械製造產業近年面臨的困境

困境一:新冠疫情使生產停擺以及國際政治情勢增加不確定性

2019年開始年美中貿易對抗持續,英國脫歐,中東地緣政治緊張等影響,不但機械業新接訂單遽減,更衝擊了國內工具機廠接單,並且造成全球供應鏈轉移等問題。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各地封城,造成工廠停工需求減少,也引發產業斷鍊危機。根據財政部資料統計,2020年1-11月工具機累計出口金額為19.48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下滑30.8%。  

困境二:來自中國市場的競爭

在智慧機械方面,目前中國大陸也正積極發展工具機自主化策略,2018年中國大陸工具機出口排名第四,已超越臺灣。另外,中國大陸也是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我國中低階工具機將不斷被壓縮。  

困境三:國際匯率以及他國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

目前台灣機械產品的最大問題之在於高端機械受惠於日元對美元大幅貶值,已經在國際市場調降美元售價;而同質性最高的韓國機械貨品因有FTA之加持,壓制了台灣機械產品;又中國大陸低價機械產品搶市,台灣機械在國際市場正受到三面夾擊而困難重重。  

機械產業發展趨勢

雖然疫情的爆發對機械產業造成上述眾多不利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卻也為機械人與自動化的加速發展帶來一股新希望。以下為全球機械製造業的三大趨勢,跟上趨勢才能發掘更多機會點。  

趨勢一:機器人成為市場長期需求

受惠於全球人口結構老化、勞動人口的減少以及中國和東南亞等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機器人市場的商機龐大,且生產成本與售價可望降低。其應用範圍可拓展各種領域,目前全球已有相當多的生產線都愈來愈依賴工業機器人來進行加工或組裝的製程;隨著未來人工費用的提升,可想而知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將會是長期需求。  

趨勢二:利用智慧製造達到客製化、自動化與智慧化

目前市場需求最大是客製化、自動化與智慧化的工具機設備為主,展望未來,智慧製造將運用自動化生產、物聯網、智慧機器人、供應鏈互聯及大數據等;且當「自動化」與「機器人」整合,不單單只是兩個技術的應用,而是相輔相成且升級為「智」動化。  

趨勢三:利用數位工具 打造工業 4.0

從近幾年的各大工廠的發展來看,目前許多設備皆開始導入智慧化功能,對 IoT 產業的需求也開始增加。但綜觀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大多僅僅提供檢測結果紀錄或警示的功能,還尚未具備預測的功能。在要求產能不間斷與維持產品精度的需求下,這樣的功能更顯得重要。因此隨著工業 4.0 智慧製造技術成熟的趨勢進化下,台灣工具機廠商也需加緊腳步,善用 AI 以及 5G 等工具,加速布局遠距加工、遠距監測、AI 生產排程、無人化工廠等的相關配套方案,以進一步實現未來工廠的可能性。  

結論與建議

上述提及的機械製造業的困境以及趨勢,進一步形成了全球短鏈革命的情況天下雜誌《製造全球化的逆襲:短鏈革命》一文中提及,「 過去30年,全球化主宰全球經濟,地球是平的,就像iPhone長長的供應鏈,哪裡便宜,就到哪裡採購、到哪裡生產。但供應鏈太長,讓許多品牌廠商吃盡苦頭,付出不少看不見的成本,最大生產據點的中國工資也節節上漲。其次,AI、物聯網等統稱工業4.0科技逐漸到位,能源價格又大幅下降,加上各國政府雙管齊下實施的優惠與懲罰政策,許多企業發現,整個算下來,靠近主要市場生產的總成本,竟和中國差不多,又可以和前端的研發與後端的消費者拉近距離。」   可想而知,面對全球消費者講求客製化以及快速到貨的特性來看,供應鏈拉太長,根本來不及反應市場需求,唯有在市場當地有工廠交期才能短,也才能做好售前售後服務。以下四點為欲達到短鏈生產模式重要的營運策略 :

  • 布局工業4.0
  • 擴大海外研發與產銷中心
  • 提升客製化的能力
  • 增加供應鏈與製造體系韌性

  以上部分內容節錄整理自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電機機械產業鏈簡介以及機械工業出版的《台灣精密機械產業發展挑戰與展望》,若對機械製造業有興趣,歡迎點擊連結至查看原文。   編輯彙整// Robert Kung 宮睿駿 專欄總編// Antonin Chen 陳宥任

上一篇
行銷工具點點名!內容、社群行銷分析工具總整理
下一篇
企業文化載體就是內容,而內容就展現了你的品牌!